光大理財黨委書記、董事長任鋒:踐行“金融為民”,發揮自身資源稟賦,做好“五篇大文章”
- 公司資訊
- 2024-07-16
- 9
【新澳门内部资料精准大全】 |
【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 |
【澳门一肖一码100准免费资料】 |
【2024澳门特马今晚开奖】 |
【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
【2024正版资料大全免费】 |
【管家婆一肖-一码-一中一特】 |
【澳门一肖一码必中一肖一码】 |
【2024澳门正版资料免费大全】 |
【澳门王中王100%的资料】 |
【2024澳门天天六开彩免费资料】 |
【澳门今晚必中一肖一码准确9995】 |
【澳门资料大全正版资料2024年免费】 |
【澳门一码一肖一特一中2024】 |
【澳门管家婆一肖一码100精准】 |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
【2024一肖一码100精准大全】 |
【2024澳门今天晚上开什么生肖】 |
【新澳门精准资料大全管家婆料】 |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清華金融評論
原標題:光大理財黨委書記、董事長任鋒:踐行“金融為民”,發揮自身資源稟賦,做好“五篇大文章” | 銀行家論道
近年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和內外部形勢,銀行理財作為普惠金融的重要載體堅持自身高質量發展,趨勢日漸向好。但與此同時,業內格局分化加劇、產品種類同質化等內部因素及宏觀經濟波動、凈息差持續收窄、地緣因素沖擊等外部因素疊加,使銀行理財在經營上也承載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困難和挑戰有所增多,防范金融風險、豐富產品結構、提升盈利能力等問題均亟待解決。
在此背景下,《清華金融評論》銀行家論道推出系列訪談,探討我國銀行理財業務新增長路徑,助力銀行理財公司高質量發展,在保持合理利潤的同時,持續兼顧投資者回報及滿意度的目標。本期邀請到光大理財黨委書記、董事長任鋒分享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現狀與建議。
Q
當前銀行理財業務發展面臨怎樣的挑戰與機遇?
A
挑戰與機遇總是并存的。從挑戰角度上看:
一是剛性兌付預期打破,投資者風險偏好下行。資管新規后,銀行理財產品全面凈值化管理,底層資產面臨收益率下行和資產價值重估雙重壓力,產品凈值波動必然會影響投資者的配置行為及風險偏好。區別于其他資管機構,銀行理財客戶群體整體風險偏好較低,對產品凈值回撤的容忍程度較低,從2022年末的債市波動引起的規模大幅度回撤中也可以看出,投資者在市場波動顯性化后,風險偏好迅速收斂,對凈值波動的敏感程度仍然較高。我們將于8-9月發布《中國資產管理市場報告(2023-2024)》,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26.80萬億元,同比下降3.10%,雖然已是連續兩年下降,但我們認為,觸底跡象顯現,經過市場調整后,對回撤容忍度較低的客戶群體可能有一定出清,存量的客戶群體規模或將企穩回升。
二是低利率環境下合意資產荒延續,投資端配置承壓。長周期視角下,利率中樞下行的趨勢或將延續,基于當前基本面短期內未有明顯反轉跡象,經濟運行進入再平衡和新均衡的發展階段,貨幣政策的持續寬松呵護市場流動性合理寬松,同時禁止手工補息帶來的“存款搬家”效應下,資管產品需求維持旺盛,但合意資產供給持續短缺。在此背景下,高息資產供給短缺或將常態化,信用利差進一步壓縮的趨勢可能延續,機構配置壓力下“資產荒”行情或將繼續演繹,對銀行理財行業也是明顯的挑戰。
同時,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行業政策的引導規范、市場的創新競爭也在重塑大資管行業競爭格局,給予了銀行理財公司更加廣闊的市場天地:
一是資金來源穩健增長,銀行理財行業仍是發展藍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從理財資金方面,考慮到當前經濟弱復蘇與“房住不炒”預期增強,及2023年以來發生的多輪存款利息調降,廣大居民更加青睞銀行理財等低風險產品。此外,隨著“手工補息”被叫停后,大量機構客戶的存款也呈現出“搬家效應”,機構資金涌入資管行業。宏觀視角下,存款利率整體下行的趨勢或將持續,銀行理財資金來源將維持穩健增長,銀行理財行業仍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二是經歷了五年的發展,銀行理財公司已逐步形成較為清晰的行業比較優勢。相較于其它資管機構,銀行理財產品內化了全天候的大類資產配置思路,可以配置更為廣泛的投資品種,如標準化/非標準化債權、ABS/ABN、CMBS、RMBS、公募REITs、衍生品等資產,更加契合銀行理財客群追求多元化、組合+分散的投資策略和獲取穩健投資體驗的投資心理。同時,銀行理財與個人客戶存在天然粘性,在我國以銀行為主導的特色金融體系下,銀行依然是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最被信賴的金融機構,擁有強大的渠道服務能力、產品組合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和科技支撐能力,這是銀行理財能夠依托母行資源迅速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未來,銀行理財公司還將在母行的賦能下,向客戶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這是銀行理財公司的獨特優勢。
Q
低利率下個人資產配置迎來哪些新趨勢和新特點?
A
隨著LPR利率的下降、中小銀行降息潮的持續及存款“手工補息”的糾偏規范,2024年存款利率整體呈現下降趨勢。究其原因,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央行通過降息等貨幣政策工具,旨在呵護經濟增長、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從市場層面來看,隨著資產收益率的下行和市場競爭加劇,銀行業息差逐步縮窄,為了保持自身健康發展,不得不降低存款利率,緩解經營壓力。
對資產管理機構而言,低利率環境同樣會對資產配置帶來新挑戰,因為配置型資產的實際收益回報在下降,同時低利率意味著流動性供給相對需求更為充裕,加劇了“資產荒”現象。
從市場反饋上,經歷了2022年四季度的市場波動后,投資者對凈值波動較大的中高風險產品接受度變得更低,風險偏好持續收斂,更加傾向于配置穩健類產品。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2023年,理財產品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截至2023年末,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1.14億個,其中,數量最多的仍是風險偏好為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占比33.95%,風險偏好為一級(保守型)的個人投資者數量占比為17.4%,同比增加2個百分點。因此,我們認為,在低利率環境下,投資者應更加注重長期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以實現收益穩定的目的。建議個人投資者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一是降低收益預期,選擇和自己的風險偏好、期限、收益預期等相匹配的產品。低利率環境下,穩健投資標的的收益和風險、流動性是密切匹配的,不可盲目追求高收益,忽視背后的風險。對投資者而言,要看清產品的風險等級,確定其與自身的風險偏好相匹配。
二是堅持分散投資,追求長期價值。不同產品的投資風格、收益風險特征具有差異,適度分散可以實現投資風險的分散,降低持有的各類資產間的相關性,從而降低整個投資組合的風險。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向好,長期來看,股票和債券都有較好的投資價值,應理性看待短期因素造成的市場波動,通過長期的持有獲取市場重歸理性后的價值回報。
三是立足低波動、強穩健的基本盤,關注新興賽道的投資機會。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統計,截至2023年末,四級(成長型)和五級(進取型)的個人投資者數量扭轉了2022年的減少趨勢,占比較年初均有所增加。2024年,光大理財將在繼續做強穩健投資策略、低波體驗理財產品的基礎上,進一步多樣化產品供應,逐步豐富固收+權益、固收+量化、固收+衍生品等多元化策略的理財產品,以滿足投資者不同配置需求。
Q
銀行理財業務如何建立差異化優勢?
A
近年來,中國的資管業務增長迅速,形成了理財公司、保險資管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公司等多角色同臺競爭的“大資管”格局,在有效拓寬居民財富增長渠道的同時,也為國家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但是,資管各子行業都有自己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這是黨中央針對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所處階段作出的科學部署,為下一步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路徑,銀行理財要積極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中央經濟工作會精神,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持續提升投研能力和品牌公信力,進一步豐富產品供給,做好“五篇大文章”。
第一,打造清晰獨特的產品體系。讓投資者了解你的產品是理財業務發展的基礎,也是銀行理財建立差異化優勢的重要一環。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后,光大銀行理財業務正式推出七彩陽光凈值型產品體系:以陽光“紅橙金碧青藍紫”七種色彩為特征,覆蓋股票類、混合策略類、固定收益類、現金管理類、另類資產、私募股權類、結構化投融資類等七類資產,具有品類齊全、屬性明確、風險等級清晰等同業獨特優勢,深受投資者的青睞。
第二,聚焦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出生于“商業銀行”的理財公司天然了解自己的客戶,要更加貼近投資者,從而更加準確的把握投資策略、構建投資組合,發揮在對利率市場的變化、信用風險的把握和宏觀趨勢的認識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努力為投資者打造穩健的投資體驗。同時,作為全牌照資管機構,銀行理財要充分發揮多資產、多策略的優勢,利用多品種投資工具,包括私募、并購、資產證券化等全譜系金融工具,關注企業的全資產負債表,服務于企業的全生命周期,更有助于創新型、科技型企業的成長。通過資管業務獲得的中長期穩定資金,把投資融入到不同生命周期、不同類型企業的各層面經濟活動中去,從而在經濟增長結構性變化的背景下獲得優質資產,與新質生產力企業更好成長,這也為廣大群眾創造了分享科技進步和資本市場長期發展紅利的機會,有助于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
第三,發揮集團、銀行的協同效應。集團、銀行的協同賦能是銀行理財公司重要的比較優勢。以光大理財為例,光大理財可以借助光大集團綜合金融、產融協同、跨境經營的優勢,加強產品創新協同,創設打造豐富且能滿足財富管理客戶需求的產品矩陣,同時依托光大集團內部流量優勢進行場景嵌入,如養老理財試點中,光大理財深度融合光大集團“大健康+大財富”戰略體系下的健康管理和養老產業資源,圍繞金融、康養和醫療相結合,借助光大銀行成熟的養老理財產品銷售平臺迅速推廣至所有試點城市。同時,通過光大銀行渠道賦能、科技賦能,為光大理財引入創新活水,從客群、渠道、資產、風控等多方面、多層次提供有力支持,借助母行給予的科技力量,快速提升公司的數據治理能力。
Q
當前拓展理財代銷渠道的重點與難點有哪些?
A
渠道的良性互動有助于銀行理財行業的市場化發展。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客戶需求的多樣化,單一的母行銷售渠道已不足以覆蓋更廣泛的市場和客戶群體。根據銀行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數據,2023年,已開業的31家理財公司中,只有3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僅由母行代銷,其他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均上線了非母行渠道,且理財公司合作代銷機構數量逐步上升。因此,銀行理財子公司需要與其他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通過銀行代銷機構來擴大自己的服務半徑,為投資者提供更加便捷、溫暖的財富管理服務,提升自身的品牌影響力。目前,光大理財的產品在非母行渠道的代銷規模已超過6500多億元,渠道覆蓋26家銀行機構。
當前拓展理財代銷渠道的重點,我個人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產品競爭力。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理財公司需要不斷創新,提供差異化的產品,發揮專業力量,努力為投資者創造可持續的價值回報。
二是客戶服務能力。對于理財公司來說,客戶主要分兩類,一是代銷機構,二是投資者。對于代銷機構,產品管理人更加了解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因此在和銷售渠道共同服務客戶過程中,產品管理人應當承擔責任,積極賦能渠道,共同服務好客戶;對于投資者,理財公司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持續做好投資者教育和投資者陪伴,幫助老百姓樹立理性投資、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等投資理念。
三是風險管理能力。作為管理人,銀行理財不僅要創造價值,更要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幫助投資者獲取穩健的投資體驗。
Q
理財子公司如何提高資產配置效率?
A
銀行理財公司是全品種、全天候、全周期資產覆蓋的資管機構,需要發揮好多資產、多策略投資的優勢,提高資產配置效率,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發揮多資產、多策略投資優勢。銀行理財牌照涵蓋業務類型廣泛,包括標準化債權資產、REITs、另類資產、優先股以及衍生品等,應充分挖掘不同資產、不同策略下的投資機會,豐富投資賽道,在風險適配的前提下幫助客戶提升投資收益。同時,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市場變化和投資目標,靈活調整資產配置,以捕捉市場機會并降低潛在風險。
二是積極擁抱科技變革,深度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以科技賦能助力管理效能的提升。以光大理財為例,基于自主構建的高性能算力平臺化的服務能力和交互式數據分析平臺,光大理財全自主構建并投產“固定收益投資知識圖譜”,通過資產全景視圖、組合業績分析、信用債定價建模等大類服務的落地,成功繪制出一套低延時更新、全局覆蓋的數量化固定收益投資版圖,累計為近200只固定收益類產品提供數智化支撐,通過數量化和模型化方式,將投資經驗進行沉淀,從而大幅提升了投資經理的日常的投資決策效率;“湖倉融合”的感知引擎可以更全面、及時、準確的監測風險;“九水”策略專戶平臺讓投資經理更精細化的管理持倉資產。
Q
理財子公司如何踐行“金融為民”?
A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體現在資管行業中,就是要努力做“三好學生”,以行動回饋廣大投資者。具體包括:保護好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發揮好資管機構專業力量,為投資者創造可持續的價值回報和做好“五篇大文章”。
第一,保護好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做好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是踐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集中體現,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維護金融秩序、確保金融持續穩健運行的重要基礎。作為中管金融企業子公司,光大理財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金融為民初心,全力維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為投資者創造可持續的投資回報。成立以來,光大理財在信息披露、金融反詐、反洗錢宣傳、投資者陪伴等方面多維發力,全面提升金融消保工作質效,例如創新金融投教形式,積極參與北京市反詐中心《反詐這一課》的反詐科普視頻制作;在信息披露方面,光大理財產品信息同步至光大理財官網、光大銀行官網、手機銀行和中國理財網的理財信息披露平臺四大渠道披露,并建立多層反饋機制,暢通與投資者的反饋和互動。在普益標準公布的銀行理財能力排名報告中,光大理財的信息披露規范性連續多個季度位列全國性理財機構排名前幾名。
第二,發揮好資管機構專業力量,努力為投資者創造可持續的價值回報。站在投資者利益的角度,為老百姓賺到錢才是資管機構最大的成就。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統計,截至2023年末,理財市場仍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數量為1.13億個,占比98.82%,而其中風險偏好為一級(保守型)、二級(穩健型)投資者的占比超過51%,投資者因為信賴將資金委托理財公司代為管理,銀行理財公司更應該通過能力的提升,以實際的業績回報廣大投資者。2023年全年,光大理財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超過335億元,今年1-6月,光大理財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達到138億元。
第三,做好“普惠金融、養老金融”等大文章。要踐行“金融為民”,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具體包括兩個層次,一是要降低銀行理財的投資門檻和費率,拓展普惠金融的廣度和深度,資管新規后,銀行理財的投資門檻已經從5萬元逐漸下降到1元,很多銀行理財公司甚至還發行了1分錢起售的理財產品,讓更多的老百姓能夠低門檻、低費率的享受到專業資管機構的財富管理服務。目前,光大理財管理產品規模超過1.5萬億元,存續理財產品約870款,其中超過70%為“1分理財”“1元理財”,為廣大居民“勤儉節約、積少成多”提供豐富的產品貨架。第二,還要關注普惠與商業可持續的關系,普惠金融除了關注財富管理服務的“便利與易得”,既要利用科技的進步和數字化轉型,不斷改進觸客方式,努力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有效性,還需要增強百姓的獲得感,這也是“普惠”可持續性的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養老金融是踐行“金融為民”理念的重要舉措,更是光大理財成立之初錨定的重點賽道之一,養老金融包括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等內容,銀行理財要發揮好天然貼近銀行投資者的優勢,努力提供多元、優質的養老金融產品,進一步擴充產品貨架,提供多樣化的、符合投資者需求的養老主題產品。早在2020年,光大理財將理財公司成立后的第一只產品定義為長期限養老主題的理財產品,光大理財也是全國首批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機構和個人養老金理財業務試點機構,經過2年多的封閉運作,光大理財管理的養老理財產品以穩健的投資回報獲得了市場和客戶的一致認可。
Q
未來銀行理財更好發展的建議有哪些?
A
第一,現階段經濟增長模式深刻變革,銀行理財要發揮自身資源稟賦,做好“五篇大文章”,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資管行業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核心要義。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這“五篇大文章”是黨中央針對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所處階段作出的科學部署,為下一步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路徑,這要求我們調動更多的金融資源更好地支持國家重點領域建設和薄弱環節發展。根據光大理財即將發布的《中國資產管理市場報告(2023-2024)》,銀行理財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未來,銀行理財應當繼續提升通過投資包括綠色債券、“一帶一路”、區域發展、扶貧紓困、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等專項債券、標準化及非標準化債權、未上市股權等資產的投資規模,聚焦ESG主題、科創主題、養老金融、普惠金融、專精特新、鄉村振興等主題理財產品,做好“五篇大文章”,服務國家戰略,持續為實體經濟注入活力。同時,銀行理財有98%以上為個人投資者,在金融普惠性和人民性等方面可發揮更加明顯作用。
第二,打造閉環服務體系,提升投資者體驗。投資者獲得穩健收益、良好的投資體驗,需要投顧服務和產品業績的共同努力。未來需要銀行理財公司和渠道的共同努力,培養投顧理念,優化人才隊伍和考核機制,建立前、中、后臺數字化的服務能力體系,努力與客戶達成共識,形成與投資者相契合的行業價值觀、戰略目標、組織機構、考核體系的全流程閉環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投資者的服務體驗。這其中包括兩方面,一是塑造投顧服務模式的理念,改善服務流程,以專業服務創造價值、以多元化資產配置提升投資體驗的投顧理念,契合當下的時代背景、行業發展模式和投資者需求。二是堅守信義義務,強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銀行理財產品“買者自負”的前提是“賣者盡責”,“賣者盡責”的核心是履行信義義務。要全面提高管理人的專業水準和服務水平,并且提升其選品和大類資產配置的專業能力,更好地服務好老百姓和廣大客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貢獻理財行業的力量。
《清華金融評論》堅守“建言金融政策,引領金融實踐”的辦刊初心與使命,努力朝著專注于經濟金融政策解讀與建言的智庫型全媒體平臺的目標發展。銀行在我國是支持實體經濟的金融中堅力量,銀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銀行人尤其是銀行家的持續貢獻。2017 年起《清華金融評論》特設“銀行家論道”專欄,旨在構建中國銀行家的思想傳播平臺,為中國經濟金融把脈,為行業發展建言獻策。與此同時,《清華金融評論》通過多次舉辦中國銀行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及連續發布“中國銀行業排行榜200強”研究報告,透視銀行業發展全景,為整個銀行業發展提供理論數據支撐和有益實踐參考。
本文由珉馨然于2024-07-16發表在山東天一水務工程有限公司,如有疑問,請聯系我們。
本文鏈接://realrule.com.cn/post/1240.html
發表評論